近日,苏州大学第七期研究生美育大讲堂在独墅湖校区音乐学院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期活动邀请到了苏州大学音乐学院王晓平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品鉴中国音乐之美》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王晓平教授阐述了选题缘起,强调了中国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以及当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讲座中,王晓平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国古典十大名曲、古典歌曲以及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等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还提及了民族乐器种类和乐谱的演变。其中,《高山流水》作为古琴演奏的名曲,其知音难求的寓意,以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分段演变等内容,让学生们对这首经典曲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胡笳十八拍》据传为蔡琰所作,反映了“文姬归汉”的主题。王晓平教授不仅介绍了胡笳这一乐器的特点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还现场演唱还原了其中一部分唱段,让学生们切身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历史背景。讲座中还提及了敦煌古乐《急曲子》,深入解读了“大音希声”“境生于象外”等古典音乐美学概念。王晓平教授还以刘禹锡的《竹枝词》和《春江花月夜》为例,阐述了音乐中意境的形成和变化。

 


在韵味方面,王晓平教授通过多媒体展示《七月的草原》《陕北说书》《苏州评弹》等音乐形式,阐述了韵味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体现,指出韵味是一种民族文化个性的审美追求,意境和韵味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两种审美维度。

最后,王晓平教授总结了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启示,强调中国音乐发展应注重中西结合、体现多元呈现、突出文化传统。如《送别》《金蛇狂舞》《黄河大合唱》《春节序曲》等作品体现了中西结合;《忐忑》《罗刹海市》《苹果香》《尕连手》等展现了多元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人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以及民间器乐、戏曲、民间歌舞、曲艺等则突出了文化传统。

此次讲座让同学们对中国音乐之美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深刻体会到文化自觉是对本民族的尊重、了解、学习、体验;文化自信来自于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规律的认知和认同;文化自强必须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汲取积极向上的元素。中国音乐正如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激励着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汲取营养,创造未来,走向富强。